生態學是生命科學的一個分支, 1866年德國Haeckel首先提出:分為宏觀生態學(大環境)和 微觀生態學(小環境),1977年德國 Dr.Rusch首先提出微生態學(Microecology)。
自70 年代德國漢堡成立第一所微生態學研究所起,微生態學逐漸發展成為一門新興學科而令人矚目微生態學是生命科學的分支,作為一門研究生物體正;丈锶号c其宿主相互依賴、相互制約規律的科學它涉及生物體與其內環境(包括微生物、生物化學和生物物理環境)相適應的問題,與人類健康密切相關人類醫學經歷了治療醫學和預防醫學,正在向保健醫學邁進,微生態學則是保健醫學的理論和實際應用的基礎學科。
我國微生態學創始人之一康白教授指出:人體或生物體對外必須適應大環境,對內必須適應其體內的微觀環境,才能健康發育成長 ,根據這一課題,2011年美貝元公司成立MYBEAR微生態研究中心。
(一)正常菌群生理作用
1、拮抗作用:一種因子能抑制或影響另一種因子起作用。
2、生物屏障—定植抗力—抑制病原菌定植。
3、改變pH、H2O2 、占位、營養爭奪、產生抗生素與細菌素等
(1)營養作用 參與三養素代謝;合成維生素
(2)免疫作用 產生sIgA,激活CD4+T細胞-產生IFN等
(3)抑癌作用 抑制腫瘤生長
(4)雙歧/乳桿菌-降解亞硝酸胺
4、刺激單核細胞提高吞噬能力。
5、抗衰老作用。
(二)人體各部位的微生態系:
1、營養助消化作用 有益菌可產生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纖維素分解酶、果膠酶、植酸酶等,與胃腸道固有的酶一起共同促進飼料消化吸收,提高飼料利用率;乳酸菌、雙岐桿菌產生乳酸,使腸道的pH值降低,促進維生素D及鈣、磷、鐵等礦物質微量元素的吸收,既具有很好的營養作用,而且能預防礦物質、維生素、蛋白質代謝障礙等營養代謝病的發生。
2、抗消化道感染、增強免疫、抗應激
微生態制劑的另一顯著特點是預防腸道感染。乳酸桿菌、芽孢桿菌可產生一些多肽類抗菌物質如嗜酸菌素、乳糖菌素、桿菌肽等,可抑制或殺死病原菌,減少炎癥和過敏反應發生,對多種病原微生物感染有很好的防治作用。當動物受到飼料更換、斷奶、運輸、疾病及抗菌藥物長期大量使用等應激作用時,會引起消化道內這些有益菌群平衡的破壞而成為病態。微生態制劑可快速建立起有益的優勢菌群,從而使破壞了的微生態環境得以恢復,提高抗應激能力。
3、圖表:
(三)微生態調節劑(Microecological modulator)微生態制劑是指將已知的有益微生物(動物體內或自然界中存在的),運用現代生物工程技術進行培養、發酵等特殊工藝加工制成的生物制劑。微生態制劑包含有益活菌及其代謝產物和培養物。
微生態制劑又稱為益生菌、以及直接飼喂微生物(DFM)等。是由調整微生態失調,保持微生態平衡的制劑,目前國際上已將其分成3個類型:
1、益生菌(Probiotics)又稱益生素,是活菌制劑及其代謝產物,與抗生素(Antibiotics)相反的物質
2、益生元(Prebiotics)是指能夠選擇性地促進宿主腸道內有的一種或幾種有益細菌(益生菌)生長繁殖,而且不被宿主消化的物質,通過有益菌的繁殖增多,抑制有害細菌生長
3、合生素(Synbiotics)是指益生菌和益生元同時并存的制劑,服用后可使進入腸腔的益生菌在益生元的作用下,再行繁殖增多,使益生菌的作用更顯著持久。合生素是今后微生態調節劑的發展的方向
(四)微生態其他知識
1、微生態制劑的明顯特點
微生態制劑通過有效補充人體消化道內的有益微生物、改善消化道菌群平衡,來提高寶寶代謝以及食物的吸收能力、增強機體抗病性,從而達到促進生長和防治消化道疾病等多重作用。單位重量的活菌數(菌落計數單位:CFU)是產品的重要指標之一。
2、與微生態相關的概念和產品
益生元或益生素:指促進益生菌(主要是雙歧桿菌)生長繁殖的一類結構和性質不同的物質(大多數為非消化性寡糖)。它們不被(或很少被)宿主的酶系和其他細菌酶系分解,即這些物質經口服攝入,由食管、胃、小腸到達大腸之后才被定居在此的雙歧桿菌和乳酸桿菌等分解利用,從而促進其生長繁殖。大多數益生元很少直接對機體起作用,而主要通過益生菌間接地發揮生理功能的。合生元或合生劑:指含有益生菌和益生元成份的制品。
根據MYBEAR長期研究后,發現微生態制劑具有營養和防治疾病兩大功能,但微生態制劑本身不含有功能性的成份和養分,也不含有治療疾病的藥物成份,因此微生態制劑具有免疫性,但疫苗有著質的區別。